宝马要在中国做共享汽车业务,而且之前已经在欧洲有过成功背书,但在笔者看来,DriveNow的业务时间上更像是一种无人租赁,而在中国,共享与租赁实际上已将渐渐成为两个不同的领域了。

从共享与租赁的差异看共享汽车,风口真的不好追


从共享单车到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睡眠仓等等,2017年最大的风口不外乎“共享”二字,看到共享单车的火爆,仿佛所有的业务挂上共享就能迅速炒热。而即使是连续数起中小共享单车破产、跑路的事情发生,也没能浇灭共享经济的热度。

据报道,宝马将于今年12月份首次在华推出永久性的汽车共享项目ReachNow,首先在成都展开试点,所用车型为i3电动汽车。

宝马声明,目前使用其与Sixt汽车租赁汽车创立的欧洲DriveNow汽车共享服务的人数已经超过100万人,比2015年增加一倍。宝马还表示,汽车共享服务利润是可观的。由于中国政府限制私家汽车销量以解决交通堵塞和空气污染问题,宝马希望在华建立全资的ReachNow,以扩展其在中国的业务。

宝马要在中国做共享汽车业务,而且之前已经在欧洲有过成功背书,但在笔者看来,DriveNow的业务时间上更像是一种无人租赁,而在中国,共享与租赁实际上已将渐渐成为两个不同的领域了。

共享与租赁的差异:共享单车拔高了用户的期望值

其实真正传统意义的共享经济,应该是类似早起滴滴和Airbnb这种,你原先有车、房等物品,然后你暂时不用或者有空闲的利用价值,你把它有偿分享给其他需要的人,这应该是最正统的共享经济。

而到了共享单车一届,在大多数人眼里,共享开始与租赁混为一谈。相信在大多数人眼中的共享经济,其实已经变成了大型租赁模式:共享单车—自行车租赁;共享充电宝—充电宝租赁;共享雨伞—雨伞租赁等等。

产生这种看法不奇怪,因为这届的共享与租赁本质上的经营模式相同,而且借助于共享的风口,大部分的共享经济都能迅速炒热,但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点,就是目前除了共享单车,其余挂着“共享”名号的行业,大多在炒热后,要么不被用户看好难以维持,要么就已经夭折了。无论是经历了热潮后逐渐淡出视野的共享充电宝一类,还是已经死透了的共享雨伞一类,仿佛其余的共享经济与共享单车相差甚远。

很多对此的解读,大多从“需求”、“成本”、“实用场景”等方面入手,这些解读也确有道理,但在笔者眼中,恰恰是共享单车阻碍了其他共享经济的发展。

目前共享经济的领头羊,肯定要数共享单车,但也是共享单车的成功,使得共享与租赁之间产生了差异。我们常说头部定律,用到共享经济上也是一样。共享单车作为共享经济的领头羊,它对整体共享经济的影响比重也会最大,共享单车的一些服务与体验,会逐渐在用户之中形成一种规范,或者称之为一杆衡量共享经济标准的“秤”。

我们类比传统自行车租赁与共享单车,有哪些不同?总的来说就是“方便程度”。传统自行车租赁,你要去固定地点,取车、登记,还要去固定地点还车,很不方便。共享单车,遍地普及、即取即用、即到即停。其实优势就这些,但这些,很难做到。普及率高涉及单车数量,没有足够庞大的数量,做不到城市内“遍地都是、即取即用”的程度,而投放也不是说相投就投,交通要考虑,政府方面要协商,成本要估算等。而即到即停也是如此,停也不是想停就停,而要在本身已经十分拥挤的城市中,获得几乎所有地区都有的单车停放区域,需要的资金以及协商都不是能简单解决的程度。

共享单车做到了,用户也习惯了,所以共享单车才会火爆长存,而类比其他共享经济。以共享充电宝与共享雨伞为例,共享充电宝分桌面派与机柜派,桌面派普及不够,只有少部分地区的店铺才有,远远达不到“遍地”的程度,机柜派做不到随时停放,必须要还回机柜,而共享雨伞更差普及度与取放都差的远,也怪不得一个还能存活,一个已经凉透了。

做不到这些,又挂着“共享”的名号,自然在用户的体验中不达标,反之如果一开始就是雨伞租、充电宝租赁,用户的期望值一开始就不会达到共享经济的高度,也许不会有野蛮生长的机会,但存活情况可能会好很多。

共享经济虽然是风口,但这个风口并没有那么好追,风口固然能带来吸引力,但相应的也会提高用户的期望值,期望的越高就越容易失望。经过共享单车的成功之后,租赁已经与共享明显有了区别,区别就是能不能做到“更方便”三个字,又或者说共享已经是租赁的更上一步服务。

共享汽车的市场:急先锋遇上慢军需的尴尬

我们回来看共享汽车,共享汽车能够达到用户对“共享”的期望吗?显然是不能。共享汽车做不到比汽车租赁“更方便”三个字。方便意味着使用时要迅速,不耽误时间,而共享汽车目前最大的弊病就是慢。

共享汽车两大慢:普及与取用。

普及上,共享汽车甚至还不如共享充电宝和共享雨伞,这二者还能有野蛮生长的机会,而共享汽车由于单品成本的制约,野蛮生长的机会也没有。

共享汽车的普及,首先是造车成本,汽车属于高档消费品,不是几十几百可以解决的,高额的造价就意味着可供投放的车辆有限,即使是强如汽车巨头宝马,这次公布也只会率先投放100辆,尽管开始肯定要试验,但也足见其慢。

其次是投放慢。共享汽车进入市场肯定不会是3、4线城市吧,有需求的大多还是1、2线城市,而我国1、2线城市交通压力众所周知,如果要投放数量可观的共享汽车,需要的停车位数量是很多的,而共享汽车又不如共享单车还能挂个绿色出行的名号,不管是投放需要的资金还是政府方面的通行,都不容易办到。宝马称“当用户使用完车后,不需要把车停在固定的地方”实际上感觉还不如多几个指定位置,本身车辆就很少了,再有用户停的偏僻,其余用户更没车用。而且有损坏也不能第一时间知晓,追责方面也是一难。

而且这次宝马投放的i3电动汽车,这就又涉及到充电问题。以往的燃油共享汽车,大多是配有加油卡,供用户缺油时加油。而这次的i3电动汽车,充电方面也会头疼,据资料显示2016年,中国纯电动力汽车保有量已经达到了95.8万辆,而公共充电桩只有约14万个,相当于7辆纯电动力汽车共用1个公共充电桩,这些充电桩由于位置原因平均使用率不足10%,大多都形成了浪费。实用的充电桩本身就少,共享电动汽车还必须解决充电问题,而这又变相拖慢了投放的速度。

还有取用过程的慢,共享汽车的取用不同于共享单车,单车会的就可以骑,汽车不同,汽车必须要验明驾驶执照,才能允许。目前共享汽车的实用流程是登陆APP,验明驾照付押金,预约车,找车,使用和停放。

其中不提找车的过程,单单是验明驾照就很麻烦。获得信息必须要与交通部门有联系,这就使需要的准备还得加一项,而且最关键的是,驾驶员还要验证,未必验驾照、预约车的用户就一定是驾驶车辆的人,这里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还需要在车辆上安装较为先进的人脸识别技术,以区别驾驶人身份,而且必须全程验证,以免中途换人,这些安全隐患又需要大量的技术与时间。

总的来说,共享汽车的体验本身就达不到用户对共享经济的期望值,而且共享汽车本身也存在很多其他共享经济项目不具备的弊端。共享经济的风口当真是不好追,在笔者看来,以中国的国情,做共享汽车还不如直接做汽车租赁,也能尽量避免用户失望的情绪。而且如宝马这种高档车品牌,在国内做租赁市场也会有,很多婚嫁或者小型商业洽谈租来充充门面还是不错的,而一旦涉及共享,车型全一致,谁也不想拿一眼就看出来是共享的车辆充门面,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