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20年中国汽车销量排行榜不难发现,几乎都是我们熟知的“名牌”霸占榜单。

难道其他车企的新车性能就一无是处吗?

当然不是!

但是在汽车消费中,品牌的知名度是改变消费者决策的隐形力量。

由于汽车不同于衣服、化妆品之类的快消品,作为大宗消费品,人们购买时的顾虑及对比参考比较多。而且汽车需要良好的售后及技术服务,大家对“大品牌”天然的信任影响着最终的决策。

虽然当今互联网思维风起云涌,但是汽车作为传统工业王冠上的明珠,其品牌沉淀所造成的锚定效应将影响很久。

1

对于后进汽车品牌而言,如何让消费者关注、选购新车;

如何打破竞品强大品牌构筑的壁垒;

如何引导消费者优选自己旗下的车型?无疑是营销部门长期思考和面对的难题。

对于消费者而言,追求车型的“高品质、服务好”无可厚非,但是服务是一个后体验的东西,消费者还没有购买,是无法真正体验的,你无论怎么强调,他们也没有太大的感触,很难切中人们的“痛点”。

所以,一般来讲,能够打动消费者的关键词其实还是车型的特点以及用户的需求点,而不是空洞泛泛而谈所谓的品质与服务,自说自话的广告往往只会尬聊。

就现在的汽车市场状况而看,强化品牌IP的思路不会过时。传统品牌在传播中讲求的“三度”: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对车企而言依旧适用。对于汽车品牌的功能和价值,其实受众同样看重以上几点。

2021年国内经济依然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尚无明确结束时间,国内消费环境面临诸多堵点,人们对未来经济预期的发展不抱乐观态度。在这种状况下,笔者坚持认为,车企“做品牌、促销量”是最有效的应对之策。

“流量占据通路,品牌占据人心”品牌才是真正的护城河。做强品牌可以提高认知,让消费者记得住并能和竞品区别开来;凭借好的品牌可以解决信任问题,消费者因为放心而优选,在汽车选购上尤为明显;更高一阶的品牌,能够带来消费者的主动推戴,实现更好的BAR(品牌推荐率)。

正如可口可乐创办人阿萨坎德勒所言“即使一夜之间工厂全部烧光,只要我还有品牌,就能马上回复生产。”汽车亦是如此。

对品牌的“认知、认同、认购”是汽车传播的有效模式。品牌还能带来更多的流量和话题,从短期来看,做品牌付出的成本很高,但是基于品牌的持续性记忆,只要强化品牌,不断提升品牌,品牌成本会边际递减,甚至归零。

综上所述,笔者还是坚持车企要做好品牌。

2

那么,新晋汽车品牌如何逐步做强自己的品牌呢?

这让笔者想到了美国人里弗斯。

20世纪50年代初,罗瑟里弗斯提出USP(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理论,即向消费者说出一个“独特销售主张”, USP理论的核心原理是:

第一,强调产品具体的特殊功效和利益——对于每一款新车而言,它能带来怎样与众不同的驾乘享受,它的特殊功能在哪里?应该告诉消费者。

第二,产品的特殊性是竞争对手无法提出的——新车具有独特性是打动消费者的因素之一,这一点必须要强化,并告知消费者。

车企的USP理论实战如下:

首先,我们的新车型必须要找到契合生活场景的独特主张,并使用其他同类竞争产品不具有或没有宣传过的广告语;

第二,新车必须包含特定的功能,至于同质化的功能元素则提及无益,独一无二的承诺,往往能在一瞬间打动消费者;

第三,借势而行,根据当前消费者关注的话题,采用利于促进销售,强而有力的广告语引导关注。

20世纪90年代,达彼斯将USP定义为:USP的创造力在于揭示一个品牌的精髓,并通过强有力的、有说服力的数据证实它的独特性。这无疑是令人信服的道理。

其实,绝大多数畅销走红的工业产品基本遵循USP定位,甚至USP也反向引导了工业产品的设计和创新思维,特别是汽车的功能主义广告,其实都是USP演变而来。

3

近年来,国产自主品牌汽车在动力方面始终以1.5T发动机为主,并且始终没有更高阶的动力突破;而在变速器方面,双离合几乎成了手动挡之外的唯一之选,同质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在汽车广告及投放中,新概念、新思维、新方式、新触点乏善可陈,新车发布后往往过于强调多功能性,在明确场景、明确产品利益点方面却不明确。无法明确一个独特的产品功能,无法进行新概念包装,无法输出给用户鲜明的印象,也无法建立竞争壁垒和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