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柴乔杉

2020年无疑是新能源汽车关注度最高,最火热的一年。疫情为全球众多行业按下暂停键的同时,汽车市场却在下半年快速回温。其中,新能源领域更是引领国内外汽车品牌实现了业绩增长与市值飙升。

新能源汽车为何异军突起,能否帮助中国汽车品牌弯道超车,未来发展前景如何?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续航、安全问题进展如何?一系列问题正引发全民关注。

鲶鱼效应

特斯拉引爆国内市场

2021开年第一天,特斯拉在华宣布国产车型Model Y大幅降价,带起一轮购车狂潮。

相比之前进口版48.8-53.5万元的预售价,国产Model Y正式上市的定价为:长续航版售价33.99万元,高性能版售价36.99万元,最高降幅高达16.51万元。据媒体报道,开售不到10个小时,国产Model Y 的订单量就超过了10万台,线下门庭若市,线上特斯拉官网也一度因大量流量涌入而无法登录。

看似疯狂的大幅降价与抢购热潮,其实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使然。从全球来看,伴随技术层面的攻克与完善,新能源汽车正在从高端、小众,走向大众市场视野。国内市场的爆单,也不仅仅是价格下调的单方面因素。

营销层面,特斯拉自成一派。在品牌打造上,马斯克是为自己代言的一把好手。特斯拉的大力度降价、国产车型爆单、股价涨跌、马斯克的身价变化及言论,不断登上国内新闻和社交平台热点,在与之相关的话题讨论中,大众对新能源汽车和特斯拉品牌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不断提升。

零售渠道的布局拥有同样的逻辑。在一二线城市的中高端商业项目临街的醒目位置,装潢简约现代的特斯拉门店,总是第一时间吸引购物者的目光。无论是否有购车欲望,人们大多会进店近距离感受,了解车型等信息。看似闲逛,但新概念、新需求的培养却潜移默化,很多消费者不知不觉被“种草”,品牌号召力逐渐加码。

于是,逐渐成熟的技术与产品,品牌影响力的积累,加上国内不限行不限号等推动政策影响共同触发了年初新能源汽车的抢购热情。

如同苹果、谷歌, 特斯拉被市场看作影响汽车行业格局和引领行业走向的品牌。而当这样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并暂时抢占大量市场份额的时候,国内的创新企业、传统车企,以及整体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企业必然面对压力,但同时也享受着更大的发展机会。

马斯克在一次采访中表示,“特斯拉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可能来自中国,在中国市场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十分激烈。”

车企回温

新能源贡献几何

自2018年开始,中国汽车行业在20多年高速增长后,开始进入调整期。伴随国内的车市降温,汽车企业未来3-5年的战略有望调整至新能源领域的开拓,从而突破增长瓶颈,加速车企回温。

根据1月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汽车的整体产销量分别是2522.5万辆和2531.1万辆,同比下降2.0%和1.9%。疫情背景、汽车保有量、宏观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了同比的下降,不过伴随新能源汽车、豪华车和SUV的增长,2020年4月起,我国汽车市场逐渐回暖。汽车销量降幅同比收窄6.3%。

值得关注的是,受一系列补贴等消费政策带动,新能源汽车在2020下半年开始持续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则分别达到了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增长7.5%和10.9%,远超过业界此前预测,产销量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具体到品牌来看,比亚迪新能源车销售达17.9万辆,居全国第一;吉利新能源汽车系列前11个月交付6.1万辆;造车新势力方面,蔚来销量稳居第一,2020全年累计交付量4.4万台,威马汽车2020全年销量2.2万台;小鹏汽车2020年累计交付达2.7万台。

不仅如此,过去三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规模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车25.4万辆,同比增长72.8%。2020年上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3.69万辆,同比增长140.7%;出口额11.02亿美元,同比增长271.6%。其中,纯电动汽车出口2.15万辆,增幅为136%;出口额3.63亿美元,同比激增1122.9%。

市值暴增

什么引爆了资本市场

除了产销量上的双增长,国产汽车品牌在2020年实现了市值的飞跃。

据媒体统计,2020年,国内27家整车企业,有23家上市公司股价“飘红”,总体市值增加额超过1.7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17家乘用车上市公司中,14只个股股价上涨,市值约增加1.71万亿元人民币。

政策层面,新能源领域的发展备受优惠支持,资本市场层面,新能源汽车整条产业链被热炒背后是经济发展环境的趋势推动。

从宏观资源、环境保护和长远布局来看,新能源汽车的推向市场,有望在未来缓解我国对于石油这一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需求,对国家更有深远的战略影响。传统汽车的尾气污染是全球共有的生态环保问题,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明年重点任务。固态电池代替传统燃油的新能源汽车无疑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点领域。

从世界制造业发展竞争趋势来看,目前各国竞争日益激烈。专家表示,新能源汽车作为全球领域的新兴产业,相对传统汽车而言,起步较为同步,更早布局有利于实现中国企业的弯道超车。能源变化产生的产业链重组和国际标准的制定有望将中国汽车企业和品牌推向更核心位置,真正实现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

续航焦虑

发展并非一路坦途

伴随新能源汽车新产业的发展,其商业上下游产业链面临重塑,链条的各个环节均需要完善。

从消费端来看,新能源汽车的购买和使用中最令消费者担心的续航里程、电池寿命和安全隐患问题依然存在。

大众的续航担忧不无道理。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冬季低温环境下,续航缩水严重,而充电桩的建设也还在较为前期阶段。

消费者的这方面担忧也正是企业和政府的布局重点。

据了解,目前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向便利化方向加快靠拢。截止到2020年12月,充电站累计达6.36万座、换电站555座,公共充电桩数量达80.7万个,私人充电桩为87.4万个。而未来,这一布局还将加快。资料显示,国家电网已启动新一轮充电桩建设,计划安排充电桩建设投资27亿元,新增充电桩7.8万个,分布在24个省市,场景涵盖公共、专用、物流、环卫、社区以及港口岸电等多种类型。

新能源汽车企业的固态电池研发、1000公里续航宣传再次为新能源汽车增加了热度。蔚来汽车发布150kWh固态电池,智己汽车与广汽埃安也随后发布最新的“掺硅补锂”电池和石墨烯基超级快充电池。

不过,专业人士对此仍有质疑之声。欧阳明高认为,电动化是汽车动力百年来的重大技术变革,锂离子电池更是能源利用百年来的重大革命,但以目前的技术来讲,1000公里续航等宣传并不能实现。同时,他也表示,“在种种技术突破的有力助推下,新能源汽车即将迎来全方位突破的关键转折点。”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常务理事贾新光也表示,“目前,全球没有已实现可以商业化装车的固态电池。之前欧洲和日本对固态电池的研发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原先预期是2020年可以出来,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稳定性的问题、安全性的问题、成本高的问题等等。”

对于电池技术研发、升级到商业化落地的时间节奏,一些企业的动态和预测可以作为参考。

比如,特斯拉在2020年底宣布固态电池可以15分钟充电80%,但预计2024年正式投产。国内的国轩高科预计2025年可以生产出高密度固态电池。锂离子电池领域品牌欣旺达副总裁梁锐则预测,“固态电池的商业化落地可能还需要等到2030年前,顺利的话应该会在2025年到2030年之间实现商业化落地。”

除了电池续航能力,电池等带来的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问题更是对消费者接受度的考验。

其中,新能源汽车电池引发的自燃事故频发,经不完全整理,在2020年国产新能源汽车自燃发生了近30起。

除电池安全隐患外,理想曾因“断轴事故”召回汽车10469辆,特斯拉也在1月因Model S和Model X电动车的触摸屏缺陷被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要求召回。

对此,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汽车部副主任董红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正在推动《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效果评估指南》和召回预警标准的制定实施工作,希望能用召回评估、预警的方式提升汽车产品的质量水平。

补贴退坡

国产品牌如何突围

在未来,无论“造车新势力”还是向新能源转型的传统车企,除了在电池等硬件技术层面竞争,还要面对政府层面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退坡。

根据2020年底四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2021年起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2020年基础上退坡20%。车企们在商业模式调整、上下游整合、研发成果转化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又会面临新一轮挑战。

不过,尽管政策优惠力度回缩,行业对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仍保持乐观。中汽协预测,我国新能源汽车2021年销量为180万辆,同比增长40%。互联网、科技企业也嗅到了未来巨大的市场蛋糕,加速跨界联姻,进入赛道。

当新能源汽车产业由政策的“单轮驱动”转向“政策+市场”的“双轮驱动”,企业也从单一的硬件竞争,转向商业化布局、品牌号召力打造和软件、服务等综合竞争力的整体调整,而后者或将决定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赛道的宽度和前进方向。

图片来源于网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