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性爱玩的成都人,对汽车的钟爱是发自内心的。

从2003年的34.5万辆,到2016年的370万辆,十余年时间,成都的汽车保有量翻了十倍以上,目前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国内汽车消费“第二城”。

而截至2017年7月底,成都小型汽车保有量达432万辆,居全国第二,小型汽车号牌启用率和使用率已经达到启用新发牌机关代号的要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成都市交管局获悉,日前,经公安部交管局批复,成都将正式启用川G发牌机关代号,这是川G牌照在1997年取消后,时隔20年再次被启用。

“川G牌照被再次启用,和成都市汽车保有量增长速度有密切关系——近五年来,成都市小型汽车以年均43万余辆的速度增长,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7%。”四川精典汽车服务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智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汽车消费第二城”

数年前,网络论坛上曾有一个热帖,上面讨论的是“成都为何人均收入差一线城市很多,汽车却比他们(‘他们’指的是上海、广州、深圳)多?”。

针对这一帖子的回复有两百多个。很多人认为,成都人有旅行的需求,愿意花钱,好面子等都是成都人爱买车的原因。

而“买买买”也促使成都成为目前“汽车消费第二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询成都市历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后发现,成都市的私人汽车保有量从2003年的34.5万辆,增长到2010年的139.6万辆,仅用了7年时间,而此后,成都汽车消费更是一路高增,在2015年达到330.9万辆的基础上,于2016年底突破370万辆,成为继北京之后的汽车消费“第二城”。

2017年,成都汽车保有量继续上升,目前已经超过400万辆。这使当地一方面加强了对机动车管理。另一方面,根据成都市交管局的信息,即将启用的川G号牌与川A号牌同属成都籍,其注册登记、通行管理、相关税费与川A号牌一致,并严格按照国家和省市的相关规定执行。

东风汽车公司董事长竺延风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汽车市场的消费重心正在由东向西转移。“四川省是中国七大乘用车战略市场之一,尤其是成都市盛行消费文化,成为西部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事实上,成都是一座非常喜欢消费、有汽车文化的城市,如每周末、每周一是位于社区的各家门店生意最好的时候,这是因为大家都喜欢在周末开车到周边游玩,所以选择在周末和周一集中洗车,而这也和成都周边丰富的近郊旅游资源相关。”唐智勇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川G牌照在1997年之前属于四川省绵阳市,此后重庆直辖,绵阳晋升为四川省内的新第二大城市,获取川B牌照,而川G则被闲置至今。

业内人士预计,川G牌照投入使用后,成都市私人汽车保有量将继续增长,而这座“中国汽车消费第二城”,则有望随着经济发展形成真正的“生产-消费-养护”的产业闭环。

产业闭环逐渐形成

“成都作为中国汽车消费第二城,在汽车产业的生产、消费和养护三个方面有非常具体的表现。”唐智勇认为。

就生产端而言,从2003年的小型汽车的“零产量”,到2010年的9.4万台,再到2015年成都造汽车突破百万,达到105万台,成都仅用了12年时间,而在2016年底,成都已经成为西部汽车产量“第二城”,达到115.4万辆。

在7月2日召开的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成都提出力争到2022年制造业规模突破2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达50%以上,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城市。而汽车制造业则是除电子制造业外,成都工业的关键支柱。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成都已经聚集了一汽大众、一汽丰田、东风神龙、沃尔沃、吉利等11家整车企业,初步搭建年产140万台整车生产能力平台,成为西部地区第二大整车生产基地。整车产量从2008年的1.6万辆到2016年的111.6万辆,9年时间增长了69倍。

事实上,成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与这座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关系。从2003年至今,成都市GDP从1870亿元,逐年增高,到2010年达到5551.3亿元,2015年突破万亿元大关,为10801亿元,而在2016年,继续增长到12170.2亿元,经济总量排名全国8位。与此同时,成都房价始终保持在缓慢上涨态势,留给了当地居民更多的消费空间。

分析人士认为,成都在汽车消费端有着如此大的实力,还有其他重要因素。第一是成都地处四川盆地,长久以来对外交通不便,四川省内的资金流、物资流都大量集中于此,推动了成都市的消费多样性。第二是作为西部经济体量最大的城市之一,周边除重庆外无其他城市有比其更多的消费业态,因此对周边城市居民有吸引力。

与此同时,成都市的汽车消费端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迅速提高。而在生产和消费端之后,处于汽车行业产业链的末端汽车养护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14年来,我们大约共计洗了100万次的车,以及10万次汽车美容和7万次汽车保养”,唐智勇称,“而这些数据几乎都来自成都市区。”